2025年10月16日,由798艺术节主办、数字艺术中国(DAC中数艺)承办、爱普生光影研究院支持的T.A.B(艺术×科技×商业)论坛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圆满举行。作为第18届798艺术节“多觉共生”主题的重要学术单元,论坛以“多觉共生·界面重塑”为题,聚焦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趋势,邀请来自艺术教育、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数字叙事”“智能设计”“沉浸空间”“艺术资产数字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DAC中数艺CEO杨小扬作为论坛总主持,向大家介绍了T.A.B论坛自创立以来持续关注“Technology × Art × Business”的交叉关系,致力于通过高质量内容讨论和跨领域资源整合,探索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协同模式。她表示:“我们希望以这个平台让创作者、研究者、创业者等不同领域的人们重新思考:科技如何为艺术提供新的语法?商业如何为创作提供可持续的生态?艺术又如何在数智时代重塑人类的感知结构?”
王春清女士致辞
论坛开场邀请了北京市朝阳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春清女士致辞,王主任长期关注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为本届798艺术节的举办给予了诸多指导。她在致辞中提到:“如今,数字技术重塑艺术领域,从文化遗产数字化到 AI 创作,从沉浸式体验到数字资产探索,创作界面正被重新的定义。”致辞结束后,论坛正式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嘉宾围绕艺术、科技与商业的交叉关系分享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
本届论坛的核心环节为主旨演讲与专题对话,由多位嘉宾从不同视角分享心得体验,系统呈现“界面重塑”的多维路径。
靳军演讲现场
靳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北京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以“传统美学的再生与科技艺术的当代表达”为题指出,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从来不是对立,而是当代艺术延展的两个维度。
图 《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
图 《高山仰止与山水流长》
数字化手段让传统美学在新的媒介中焕发生命力,艺术的根基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与世界的感知关系。
王泊乔(第18届798艺术节主题展策展人、DAC中数艺创始人)认为,数字媒介不仅是展示载体,更是创作逻辑的一部分。
王泊乔演讲现场
他提出“复调叙事”“心流体验”等关键概念,指出策展不只是组织作品,更是一种与时代精神共振的叙事构建。“真正的展览,不是展示作品,而是让人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图 祭祀乐舞
“巨人星球:多觉艺术科技”主题展
徐迎庆(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从数字艺术发展历史出发,回溯了计算机与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提出AI的意义不在替代创作,而在扩展创造。
徐迎庆演讲现场
他强调,AI应被视为创作伙伴而非替代者,通过生成、反馈与再创作的循环机制,推动艺术边界的理性扩张与方法论革新。
徐迎庆演讲现场
白名昼(爱普生光影研究院数字艺术负责人)展示了爱普生作为技术服务商,参与众多光影艺术项目的案例和思考,他认为光影技术的融合让艺术的呈现更加立体,也让观众的感官参与更深。
白名昼演讲现场
同时,沉浸式光影展不只是视觉盛宴,更是让艺术回归社会情感与体验的通道。技术带来的不是距离,而是临场感的放大。光影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审美与互动体验,也改善了传播效率与商业转化。
图 Temple of Light数字艺术展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提出,从献给神的古代艺术,到贵族赞助的文艺复兴艺术,再到今天人人可参与的互动艺术,艺术的核心动力始终是让更多人“被平等地感知与参与”。“多觉艺术”的核心就是“感知平权”,艺术正从单一的视觉经验转向多感官、参与式结构。他认为,装置、互动与沉浸实践让艺术从“被观看的对象”转变为“共同生成的关系现场”,技术在此过程中成为社会性媒介。多觉艺术正是在这一脉络下的最新形态。
王瑞廷发言
荆林峰(京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中联超清董事长)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消弭虚实边界、提升文化可达性。他介绍了京东方“无界”显示系统和“第二现场”计划,以8K超高清技术将国家大剧院、话剧院的演出实时传输至全国多地剧院,让更多观众能以低票价同步体验高雅艺术的魅力。作为企业方而言,更希望通过技术,让高雅艺术“触手可及”,让更多人共享艺术的现场与感动。
荆林峰发言
张楠(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副教授)指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人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其实与公民社会的形成密切相关。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公共艺术的产生与走向。他提出“艺术之美、科技之真、商业之益、人文之善”的四元逻辑,认为公共艺术应“融入而非介入”城市空间,使科技与人文在同一界面中共生共鸣。
张楠发言
王世渝(投资银行家)认为,当今的NFT、RWA(现实世界资产上链)这些概念的出现,实质上是文明形态在数字转向中的过渡。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数字艺术”或“算法艺术”的形式层面,而应思考数字文明语境下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生存机制。RWA的意义在于为艺术建立可验证的价值接口与可追溯的流通机制,Web3.0时代的RWA让艺术资产数字化,是艺术进入数字经济体系的重要通道。艺术在数字经济中的生态构建,将决定它能否真正融入新的价值体系。
王世渝发言
史兴国(超块链创始人)指出,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在于建立“可编程的信任”,实现创作、流通与收益分配的透明化与去中心化。作为理工背景的研究者,他始终对艺术怀有敬意。其核心团队最早来自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从事底层互联网协议与操作系统研究,十多年前开始布局区块链技术。彼时,比特币刚兴起,很多人关注的是财富效应,而他们关注的则是“如何将信任与价值编码进互联网”。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它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到价值体系的构建中。RWA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让艺术从被收藏、被评估的对象,转变为可以共创、共治、共识的数字存在。
史兴国发言
董亚楠(艺术家)谈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思考。她表示自己创作《无纸的预言》这件作品的灵感是来源于媒介变化产生的思考,可能在几千年后,现实世界资产消失而产生的新文明。这种文明由新的人类或智慧体组成,他们通过残留信息想象古人类文明。就很像我们想象甲骨文为什么会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个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想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无纸的预言》就是未来的智慧体生命想象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籍的一个错误结果,所以它有很多碎片化的形式,我觉得这个是 AI 时代对我的非常真实的影响,改变了我的创作的思路,也拓展了传统书籍艺术之外的可能性。作为艺术创作者而言,我更希望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既能够尊重艺术本身,也能保障它的价值转化。
董亚楠发言
张歌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认为,AI影像艺术正推动影像从“再现”走向“生成”,对传统教学与创作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影像的发展经历了电影胶片、电视电子媒介、数字影像,再到现在的 AI 阶段。AI 动态影像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艺术形式的升维。过去影像依赖物质现实的复原,但现在生成的影像对艺术观念构成了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尤其在教学和创作上。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新设立的“智能影像艺术”专业,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趋势。AI 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
张歌东发言
沈采(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表示,在AIGC时代,AI是艺术家的共创者,她把自己与AI的互动称为“赛博亲密”。这并非浪漫意义上的亲密,而是一种在创作中建立的深度互动关系。诚然,技术从来伴随争议,例如摄影术出现时也曾被视为对绘画的挑战,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与它的关系。她的创作始终遵循“共创”理念:与AI的互动是一个循环——输入、生成、反馈、再创作。所以,AIGC不是对艺术的威胁,而是一种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家、作品与媒介关系的工具,与AI的“赛博亲密”,让创作成为一次真正的互动与共创过程。
沈采发言
李林(澜景科技董事长)提出AI不仅能参与内容生成,还能改进播放控制、灯光与声效系统,降低从业者的技术门槛,让产品更稳定、更易用。对于他们面临的实际业务而言,AI正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发挥综合赋能作用,覆盖内容生产、播放控制与运营管理,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具效率与开放性的生态支撑。科技的本质是生产力,而AI作为前沿技术,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文化艺术行业的工作流程——从内容创作到项目呈现,从用户体验到运营管理。效率意味着降低成本,而成本决定价格与市场繁荣。 这关系到文化与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林发言
齐翊帆(艺术学博士)对老师们的发言进行回应总结,她认为三位老师虽然分别从教育、创作、技术角度谈AI对于动态影像创作的影响,但其实三者是殊途同归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化的传递提供更开放、更高效的界面。她表示“界面的重塑”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文化传播体系的重构。艺术、科技与商业的融合,不仅改变了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推动了文化传播机制的系统性更新。她呼吁AI艺术创作者们无论技术如何变化,都应当将创作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坚守之上,守住艺术初心,真正实现“超越昨日的界面”,迎接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的美好未来。
齐翊帆总结发言
王泊乔老师将专题研讨嘉宾们的观点总结成三点共识:其一,艺术的“多觉共生”是未来创作方式的核心方向,技术赋予艺术更丰富的感知结构;其二,AI与沉浸空间推动艺术进入“多主体协同”的生产时代;其三,RWA与区块链技术让艺术价值实现可验证、可追溯的健康流通。
王泊乔总结发言
最后,数字艺术中国(DAC中数艺)CEO杨小扬表示,未来DAC将继续以T.A.B论坛为平台,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合作的深度融合,构建多觉艺术的研究、策展与社会传播体系,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可持续创新路径。
论坛现场
【厂商供稿】
商务合作:13146398132
媒体合作:13341147250
爆料投稿:editor@vrarworld.cn
版权声明:本文为VRAR星球原创,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如需转载请联系13341147250 / editor@vrarworld.cn 申请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并保留VRAR星球原文链接。
本文部分图片及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签约14个VR产业项目 总金额38.7亿元
IDC: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
全球首款HDR观影眼镜:雷鸟预告RayNeo Air 4本月23日发布
全球XR领域第一网红来中国!锁定2026中国上海VRAR产业博览会,将与中国生态深度碰撞
INAIR空间计算机获TVB专题报道,亮相香港环球资源AI主题展
戴在手上的“鼠标”:新型智能戒指Prolo Ring问世,自带触控板
三星Galaxy XR头显发布在即,谷歌相册App新增空间照片模块
古尔曼锐评:M5系列产品是苹果多年来最小的升级,没必要为此更新设备
10月20日AI眼镜板块涨幅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