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RAR星球 Vivi
就在刚刚,今天下午 2 点半,vivo 在东莞长安体育馆正式发布了自家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vivo Vision 探索版。
而就在8天前(13号),VRAR星球就曾对这款产品做出独家预测,涵盖了其核心卖点、价格及关键参数。如今随着真机亮相,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整体表现不负众望,实际发布的产品不仅整体符合预期,甚至在多项细节上也与预测高度吻合。
作为国内第一个杀进高端MR市场的手机品牌,vivo这次打出了“轻松上头”的口号,整机只有398克,配上8K分辨率的双 Micro-OLED 屏,还融合了自然眼手交互——摆明了就是要正面刚苹果 Vision Pro 。
不过,vivo并没打算简单跟风,而是真正围绕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痛点,试图走一条更接地气、更懂中国人的MR路线。
在堆出如此多“超性价比”的配置与设定之后,vivo Vision 是否真能动摇苹果在高端MR市场的霸主地位?别急,这场大战才刚刚开始。而vivo要下的,恐怕也不只是一盘“硬碰硬”的产品棋。
回顾VRAR星球此前的预测,我觉得就目前看vivo Vision 探索版在轻量化上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整机仅重398克,虽略高于我们先前预估的385克,但比行业平均减少30%的体积。他们说的“轻松上头”,没啥毛病。
能够实现如此极致的轻量化,背后是一系列硬核设计:流线型一体化机身、立体几何流光镜,以及悬浮微缝结构,共同实现了重量的科学分布,使佩戴压力均匀分散于前额与后脑,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易感到疲劳。
在核心配置方面,vivo Vision 探索版搭载了第二代骁龙® XR2+ 平台,配备双目8K臻彩显示屏与Micro-OLED技术,单眼分辨率高达3840×3552,双眼合并实现超高清晰度,并覆盖94% DCI-P3广色域、色彩准确度 ΔE<2。这一硬件组合在透视精度、环境感知与虚实融合能力方面表现扎实,为高质量的混合现实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备还标配了磁吸光学镜片,最高支持1000度近视调节,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
还记得vivo手机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吗?这款头显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vivo全场景生态战略里的关键一环。尤其是跟旗舰机X200 Ultra、配合起来用,体验直接拉满——你可以在头显里直接浏览手机拍摄的3D全景照片,就像“重回现场”一样沉浸,实现了从拍摄到回看的3D体验闭环。目前支持的手机包括:iQ00 13、vivo x100 Ultra、vivo x200 Ultra。
交互层面,vivo还带来了可自然对话的虚拟助手“蓝心小V”,提供陪伴与功能引导,拓展了MR设备的情感属性和实用价值。
可以看出,不同于苹果相对封闭的生态策略,vivo为Vision探索版打造了一条更开放、更贴合中国用户需求的路径。个人认为这场发布会的重点创新场景有下面这些:
l 空间相册:将2D照片转化为可“步入”的3D场景;可在头显端回看,还支持复现手机拍摄的全景长图。
l 沉浸VR娱乐体验:可带来虚实融合超感娱乐,支持PC游戏、手游投屏,3D电竞观赛等。
l 高效办公:支持自由多窗口工作台、环境主题、超低延时全彩透视等。
这款试图力压群雄的头显多少钱你能接受呢?别猜了,人家不卖。最受大家关注的价格问题,vivo暂未透露,为新品保留了一份最后的悬念。
官方还明确表示2025年暂不启动公开销售。但是自8 月 22 日起,在北京、深圳等 10 余座城市的 12 家 vivo 官方授权体验店,用户可抢先预约体验,后续还将开放第二批线下体验门店。通过用户实际体验和口碑来改进产品,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vivo在寻求一个和用户双向奔赴的过程。
可以看出,vivo Vision精准命中了Vision Pro的几大痛点:更轻、更开放,也更懂中国人。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它或许真有机会在高端MR市场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近两年,在 Meta 的引领下,轻量化 AI 眼镜的热度迅速攀升,甚至盖过了 MR 头显,成了科技圈新宠。但有意思的是,就在 AI 眼镜正当红的时候,vivo 却一反常态,毅然加码 MR 赛道——似乎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类设备的优缺点有着自己的判断,也更清楚哪一条路更符合 vivo 自身的战略节奏。
尽管 Vision Pro 在市场上反响平平,vivo 却依然对 MR 表现出强烈信心。这背后,或许正是基于其对 AI 眼镜短板的清醒认知,以及对Vision Pro未能真正“破圈”根源的深入反思。
vivo Vision 的研发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至今团队规模已扩大至500人。历经四年多技术积累,vivo充分发挥自身在移动影像和AI大模型方面的优势,为MR的视觉体验和交互能力提供了扎实的支撑。
VRAR星球认为,作为国内手机品牌首次进军高端MR市场的重磅产品,vivo Vision的亮相具有多重意义:
l 打破苹果在高端MR领域的技术垄断;
l 以更轻量化的设计加速MR普及;
l 为国产MR产业链的成熟提供关键实践案例。
与此同时,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重要玩家,vivo显然不愿错过“具身智能”这波浪潮。但不同于许多科技公司直接押注人形机器人,vivo切入具身智能的第一站,正是vivo Vision。
此前曾有报道称,vivo机器人技术布局呈现出“一体两翼”的技术架构,即AI Agent作为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智能决策;MR技术则作为机器人的眼睛,为机器人构建空间感知系统。两者共同构成了vivo机器人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vivo Vision更深层的战略价值,是充当未来机器人的视觉系统。
与苹果单纯将 Vision Pro 定位为消费级 MR 设备不同,vivo 似乎更看重通过 vivo Vision 沉淀出强大的空间计算能力,为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铺路。
尽管MR设备短期内仍难以取代手机,但 vivo 正以“轻便”精准切入当前行业痛点。如果能真正实现“舒适佩戴”和“低眩晕感”,它或许能推动混合现实技术走出极客圈子,迈向大众体验。
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发布,意味着中国科技企业在MR领域正从“跟随”尝试转向“并跑”。不同于苹果Vision Pro追求极致性能的“怪兽路线”,vivo选择了一条更务实、更差异化的路径——轻量化、深度融合本土生态,直面苹果设备在重量和实用场景上的短板。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目前MR生态仍处于早期:专用应用稀缺、外置电池续航仅约2-3小时、对近视用户的适配方案仍待完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如何在“探索性”与“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也是vivo接下来需要应对的关键。
8 月 21 日的发布会,只是一个开始。vivo Vision 能否真正撬动 MR 市场,还需要生态的持续构建和真实用户反馈的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出现,给一度沉寂的 MR 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消费者多了一个更轻、更亲民的高品质选择。
商务合作:13146398132
媒体合作:13341147250
爆料投稿:editor@vrarworld.cn
版权声明:本文为VRAR星球原创,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如需转载请联系13341147250 / editor@vrarworld.cn 申请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并保留VRAR星球原文链接。
本文部分图片及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